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邬先生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心思细腻,厚黑学也是玩的炉火纯青,但是邬先生最厉害的、也是最擅长的应该是揣摩人的心思,尤其是揣摩帝王的心术。
在处心积虑帮助四爷登上皇位后,邬先生为了自保,提出了“半隐”的请求,随后跟随李卫为李卫出谋划策。公元1772年,雍正皇帝命令各省追讨国库亏空,山西巡抚诺敏和山西269名官员上下其手,从商贾手里借银充作官银,还一边在关卡、桥梁收取“过路费”,雍正命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到山西后,首先打开蕃库查验银两,让他意外的是蕃库里确实有三百万两银子,田文镜这个人勤政严苛,但是疏于变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邬先生通过李卫找到田文镜,告诉他说可以帮他查到山西官场欺君罔上的证据,但条件是要到田文镜那里当幕僚,并且一年收取八千两的幕酬,田文镜竟然一口答应了。从后来田文镜赶走邬先生来看,当时出于查案心切而答应的可能性很大。
邬先生真的差钱吗?不是!邬先生和明月两个人一年是绝对不需要八千两银子的,那么邬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主要是消除雍正的疑心,保护自己。前面说了,邬先生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不但对康熙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对自己一手推上皇位的雍正皇帝更是比谁都清楚。当年雍正刚登上皇位便对邬先生起了杀心,因为他这样多智近妖的人简直就是一颗***,只要活在这个世上一天就是对雍正的威胁,雍正就一天不会放心,难保他再去辅佐某个有权势的人来夺走自己的江山。
邬先生投靠田文镜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田文镜深得雍正的宠爱,此人对雍正忠心耿耿,绝对不会有二心,因此投靠田文镜是绝对不会引起雍正的怀疑。
第二,向田文镜每年索取八千两的银子,表明了自己是为了银子才给田文镜当幕僚的,一个为了银子而做事的人就不会有什么远大志向了,这也在告诉雍正:我邬先生只想赚点银子安度晚年,你放心吧!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面,是个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别于《三国演义》的谋士,更多谋的是“军事”。邬思道可以说谋的范围,集政事、人事于一身,***军事,不偏科,全能型谋士。
何以如此神乎其神?盖因邬思道似有一双火眼金睛,洞悉人性,了解人心。如此,便能相对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从而在与太子、八阿哥竞争中,把握先机。
可以说邬思道是现实中,绍兴师爷的缩影。屡试不第,心中又有“一心为公”的政治抱负。当雍正携全家向其行拜师礼,随后又背诵其十年前的文章,这些行为艺术深深打动了邬思道,让其死心塌地地辅佐雍正。
雍正登基当夜,结束使命的邬思道,便提出辞呈,有范蠡之风。同时也决定彻底远离朝堂,这个是非之地。第一步便想好三个雍正,不能拒绝的理由:
第二步选择落脚点。邬思道无范蠡经商之材,选择了在雍正“潜邸”奴才李卫处“中隐”,谋份差事,自己与李卫交情甚深,解决温饱自然不成问题。还笑纳了雍正派的“贴身丫鬟”如月,完全在雍正监控之下,隔绝了邬思道与雍正政敌势力的汇流,彻底打消雍正杀他的念头。
凡事要循序渐进,过急过缓,效果都不佳。有心退隐的邬思道,清楚若果一步由“中隐”马上“小隐”,会受到雍正的猜疑。于是借“诺敏一案”献计作为见面礼,谈好了八千两的价钱,投入田文镜帐下。从李卫到田文镜,也意味着监控的放松。也想好理由离开:
刚好在山西遇到田文镜之时,其正为“山西库银”一案伤脑筋。故人相遇,加上酒劲,李卫一旁做僚机,邬思道半调侃地说只要八千两幕酬,以后便投入田文镜帐下。解决田文镜的燃眉之急,自然不在话下。要不说田文镜“愣”,自己也是清官,哪里能养得起这个“打工皇帝”。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心扑在“山西库银”一案,爽快地应了下来。于是在酒桌之上,邬思道完成了“转会”。传递出的信号:邬思道也是个没什么大志的,贫贱能移,完全可以为五斗米折腰的,不足为虑。
从李卫处到田文镜,起码还在朝廷势力范围内,雍正可以知道邬思道的消息。等到雍正在新政、西北战事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邬思道之时,其知道田文镜拿不出八千两幕酬,故意激怒他,哪怕兑现一半,作为晚年的退休金,达到“小隐”的目的,彻底隐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表明自己始终忠于皇帝忠于朝廷,所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每年拿八千两的幕酬,你以为邬思道是差这几个钱么,主要是拿了这些钱让皇帝放心,表明自己依然是皇帝的人,招之即来。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面可谓是第一谋士,刘伯温式的人物,为四阿哥胤禛谋取皇位出谋划策、呕心沥血,几次在危急关头救胤禛于水火之中,还有在雍正王朝里面邬思道还是弘历的老师,对弘历的教导用尽心思,对康熙的心思也拿捏到位,让弘历在***那一场大放异彩,让康熙甚是欢喜。不得不说,邬思道对帝王的心思看的比较透,拿捏的比较到位,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邬思道对他们的心思都揣摩得很细致,知道何时进取,何时应该功成身退,不居功,为人尽忠。
邬思道在向田文镜要价八千两的幕酬时,难道不知道田文镜并非贪官,按照正常收入,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他当然知道。索要八千两,不过先不让“四爷”觉得他会脱离“四爷”的掌控,从而或许起杀心,于是,选择了一个由半隐(“四爷”可以找到他,因为他在“四爷”信任的手下当幕僚。)过渡到全隐的一个策略罢了。时机成熟之后,便以索要田所欠之幕酬为引,引田文镜愤然而下逐客令的一个即能全身而退,又让“四爷”以为是他的傲世不恭被田文镜撵走,并非有意远离“四爷”的背叛而已。从此,邬思道才真的是“退隐江湖”了,何为智者?此其谓也!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心思缜密,感觉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没有想不到的办法,他深知康熙的心思,以至于他能够帮助雍正最后得到皇位,所以,邬思道最擅长的还是揣摩帝王之术。
在雍正登基后,除去李卫、年羹尧,其余知晓雍正夺位秘密的人,都已被雍正秘密处决了,而作为知晓雍正夺位秘密最多的邬思道,当然也在雍正处置的名单之内,所以,在《雍正王朝》电视剧里出现了雍正在登基后,立马赶回自己的府邸,当然他当着邬思道的面说的则是“我回来看看你”,而邬思道也从此次和雍正的对话中,深知雍正想除掉自己的心思,以至于当雍正说对于邬思道的名份需要在细细琢磨后,邬思道立马推脱自己不想做官的意思,而雍正在得知邬思道不想做官后,立马询问邬思道想做什么?
邬思道说他想半隐,这个“半隐”正是邬思道高明之处,他深知雍正不会放过自己,而自己若一旦强硬的想离开雍正,免除杀身之祸的话,反而会加速自己的灭亡,于是邬思道想到了一个“半隐”的策略:我不想当官,我也想离开你,但我还是会让自己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你想找我,随时可以找到我,我也让你找到。也正因问此策略,才有了后来的去田文镜身边做幕僚的事情。
邬思道去田文镜身边做幕僚,是由李卫引荐给田文镜的,个中原委只有李卫和邬思道知道,而田文镜压根不知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再加上,邬思道出现在田文镜眼前时,正是田文镜无比烦恼之时,因此,田文镜也没时间去思量李卫为啥推荐邬思道给自己,以及邬思道这人背景是啥。当时田文镜正受命调查山西蕃库银两的事情,田文镜深知诺敏肯定动用的库银,且库银肯定存在亏空,可当田文镜去查验时,却发现一分钱也不少,田文镜百思不得其解,而此时邬思道出现了,他告诉田文镜,可以帮他查到山西官场欺君罔上的证据,但前提是田文镜需要聘请邬思道当幕僚,且一年要给予邬思道八千俩的工资,田文镜自己一年的工资都挣不得八千倆,但田文镜一心想要扳倒诺敏,一咬牙答应了邬思道。
中国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你知道哪些?
青铜器是由红铜与锡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青铜器一直大量用于礼器与兵器的制造,很少用于经济领域,作为艺术领域的乐器,也是作为礼乐制度的附庸而存在。这是与西方青铜文明主要由希腊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明显的区别之处,希腊青铜器还是倾向于艺术。
现列举一二供大家分享
一、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科学上就有的。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重达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二、四羊方尊,商朝青铜器,造型非常的具有特色,是一个祭祀用的物品。在湖南宁乡县发现,从发现至今有80年左右时间,中国博物馆收藏。尊长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尊四角各有一羊,肩部四角是羊头,除此还刻有浮雕,浮雕是蛇的身子龙的爪子。
三、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