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是怎样成型的?
铝合金型材生产包括熔铸、挤压和氧化三个过程。 1.熔铸是铝材生产的首道工序。
主要过程为:
(1)配料:根据需要生产的具体合金牌号,计算出各种合金成分的添加量,合理搭配各种原材料。
(2)熔炼:将配好的原材料按工艺要求加入熔炼炉内熔化,并通过除气、除渣精炼手段将熔体内的杂渣、气体有效除去。
(3)铸造:熔炼好的铝液在一定的铸造工艺条件下,通过深井铸造系统,冷却铸造成各种规格的圆铸棒。
2、挤压:挤压是型材成形的手段。先根据型材产品断面设计、制造出模具,利用挤压机将加热好的圆铸棒从模具中挤出成形。常用的牌号6063合金,在挤压时还用一个风冷淬火过程及其后的人工时效过程,以完成热处理强化。不同牌号的可热处理强化合金,其热处理制度不同。
3、氧化:挤压好的铝合金型材,其表面耐蚀性不强,须通过阳极氧化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加铝材的抗蚀性、耐磨性及外表的美观度。
其主要过程为:
(1)表面预处理: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型材表面进行清洗,***出纯净的基体,以利于获得完整、致密的人工氧化膜。还可以通过机械手段获得镜面或无光(亚光)表面。
(2)阳极氧化:经表面预处理的型材,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基体表面发生阳极氧化,生成一层致密、多孔、强吸附力的AL203膜层。
加入什么制成铝合金?
铝合金是一种金属材料,通常通过加入铝和其他金属元素(如铜、镁、锌等)来制成。这些元素的添加可以改变铝合金的物理和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例如,添加铜可以增加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而添加镁可以增加铝合金的轻量化和耐腐蚀性。在铝合金的制造过程中,通常会进行熔炼、铸造、挤压、轧制等工艺处理,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首次在铝中加入什么制出铝合金?
首次在铝中加入铜金属制出铝合金。
1906年,德国冶金学家威尔姆首先在铝中加入少许铜和微量的镁,制成了一种坚硬的铝合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应用到飞机制造制造上。
铝合金以铝为基添加一定量其他合金化元素的合金,是轻金属材料之一。
铝合金除具有铝的一般特性外,由于添加合金化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又具有一些合金的具体特性。
铝合金的密度为2.63~2.85g/cm,有较高的强度(σb为110~650MPa),比强度接近高合金钢,比刚度超过钢,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塑性加工性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良好的耐蚀性和可焊性,可作结构材料使用,在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建筑、机电、轻化和日用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铝合金第一次是用铝中加入少量的镁和铜制成的。
最早的铝合金通常认为是1906年由德国的冶金专家威尔姆发明,他在铝中加入少量的镁和铜,制成了硬度极高的铝合金,此后该专利被德国公司杜拉收购。
这种含有少量的铜和镁的铝合金,经过淬火,就成了比钢铁轻却与钢铁一样坚固的材料。
蚀刻铝合金?
金属蚀刻就是先在基板上用丝印或网印的方式把基板上需要保护的部位遮住,然后用化学或电化学方式侵蚀掉不需要的部位,最后退去保护膜,得到制品的一种加工方式。是生产标牌、电路板、金属工艺品、金属版画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最初的技术工业生产应用是在印刷丝路版,因丝路板的丝线细而密,机械加工很难完成。不同的金属材料,性质各不相同,蚀刻图型的精度不同,蚀刻深度不同,所采用的蚀刻方法、工艺以及所用蚀刻液的大不一样,所***用的感光抗蚀材料也各不相同。
1、 化学蚀刻法—用强酸或强碱溶液直接对工件未被保护部位进行化学腐蚀,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优点是蚀刻深度可深可浅,蚀刻速度很快,缺点是腐蚀液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特别是蚀刻液不易回收。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有害。
2、 电化学蚀刻—这是一种把工件做阳极,使用电解质通电,阳极溶解,从而达到蚀刻目的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环保方面,对环境污染很小,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无害,缺点是蚀刻深度较小,大面积蚀刻时,电流分布不均匀,深度不易控制。
3、 [_a***_]蚀刻法—优点是线性边沿整齐无侧蚀现象,但成本很高,约为化学蚀刻法的一倍。印刷电路板行业印刷锡膏时,所用的不锈钢丝网大多是用激光蚀刻法制作的。
基板的清洗与表面处理
涂布
热风预烘干
曝光
显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把金属切割成铝合金的工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把金属切割成铝合金的工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